产茶量世界PG电子下载第一为什么茶叶巨头不在中国?
1640年,中国的茶叶第一次由荷兰商人带到了阿姆斯特丹,紧接着不久,茶叶便开始出现在了英国的市场上。这种神奇的东方树叶因其提神、解乏、消酒、助消化等多重功效,迅速成为英国上层社会的新宠,仿佛发现了一个“新大陆”。饮茶的风潮在贵族和上层社会中广泛传播开来。
从1684年起,东印度公司每年都会从广州购买五六箱茶叶,作为馈赠给英国贵族的礼品。随着饮茶习惯逐渐渗透到更多的阶层,英国市场对茶叶的需求日益增加。到了1808年,东印度公司每年为英国采购的茶叶量已达2600万磅,超过其他所有国家茶叶进口总量的两倍。
然而,中国对西方的工业产品并不感兴趣,这使得外国商人购买中国茶叶时必须支付大量的金银。为了维持茶叶贸易的平衡,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常常装载90%的金银,而只有10%的货物才是商品。仅在1800年至1810年的十年间,中国净流入的白银便高达2600万两,这一贸易顺差的局面持续了很长时间,直到西方国家开始向中国贩卖。
时至今日,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国,占据全球茶叶市场的近一半份额。然而,尽管中国是茶叶的“发源地”,却没有诞生出一家像全球茶叶巨头立顿那样的跨国茶企。与此相对的是,茶文化形成较晚的英国,却拥有全球茶叶行业的领导者:立顿。
那么,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?根本原因在哪里?中国茶企是否还有突围的机会?本文将试图深入分析这些问题。
长期以来,中国一直在全球茶叶生产技术领域占据垄断地位。为了打破这一垄断,1848年,东印度公司派遣商业间谍罗伯特·福琼秘密潜入中国的武夷山,几年后,他将茶树、茶种及制茶技术带到了斯里兰卡和印度。PG电子下载有媒体甚至称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大的商业机密泄露。
1866年,在英国市场上,来自印度的茶叶仅占4%,但到了1903年,这一比例跃升至59%。与此同时,中国茶叶在世界茶叶市场中的份额也急剧下滑,仅占10%。印度茶叶大量涌入英国市场,并没有让茶叶变得便宜,相反,市场上充斥着掺杂树叶、铁屑等杂质的假茶。
在这种情况下,已经在茶叶生意上大获成功的汤姆斯·立顿看准了这个市场机会,开始采用创新的称重包装方式,不仅大大节省了顾客的等待时间,还减少了人工成本。1890年起,立顿开始在斯里兰卡收购茶园、建造茶厂,并引进了最先进的制茶设备,使得生产成本不断降低。凭借低价策略,立顿迅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,仅在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,立顿就售出了100万包茶叶。
经过近百年的发展,1972年,联合利华收购了立顿,借助联合利华庞大的分销网络,立顿进一步扩大了全球市场的覆盖,进入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,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。1992年,立顿进入了中国市场,经过短短五年,便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成为茶包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的双料冠军。
然而,尽管中国茶叶企业的数量已达7万家,但却难以与立顿等国际巨头抗衡。业内甚至有句流行的线万家中国茶企不敌一家立顿”。以1997年成立的老牌茶企八马茶业为例,虽然它已经准备上市,但根据招股书显示,2019-2021年间,公司的年收入始终未能突破18亿元,规模仅为立顿的十分之一。
虽然近年来,立顿的增长有所放缓,并且最终被联合利华出售给了PE巨头CVC资本,但无论是在品牌影响力还是企业规模上,中国茶企依然难以与立顿相抗衡。
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茶叶产业已经走向衰落呢?显然并非如此。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显示,2021年,中国的茶叶产量达到了306.4万吨,占全球茶叶产量的近50%。在茶叶出口方面,中国也以36.94万吨的成绩位居世界前列,依然是名副其实的茶叶大国。
在茶叶品类上,PG电子下载无论是西湖龙井、信阳毛尖,还是铁观音、普洱茶,都享誉全球。然而,尽管在产量和出口上占据优势,中国的茶叶行业依然未能诞生出一家世界级的茶叶企业。这与中国茶叶的市场特性和茶叶的本质特性密切相关。
首先,茶叶作为农作物,其原材料鲜叶的种植受气候、土壤、PG电子下载水质等多种自然因素影响,这使得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常常存在波动。为了确保茶叶的质量稳定,生产、加工和运输等各环节的要求非常高。简单的手工制作方式很难满足这些需求。
其次,中国茶叶产业的上下游仍然较为原始,生产端的效率相对较低。尽管中国茶叶的产量全球领先,但茶园的单产水平依然偏低。根据国际茶委会的数据显示,2018年中国茶园的亩产量为59.65公斤,低于世界平均水平80.57公斤,也远低于其他茶叶生产大国,如土耳其和斯里兰卡。
此外,中国茶企的加工效率也较低。大多数茶企仍以传统手工炒制为主,缺乏现代化的生产设施和标准化的制茶工艺。与此同时,中国人偏爱春茶,对于夏秋茶的利用率低,造成大量优质茶叶的浪费。
再者,茶叶在流通端的问题也较为突出。中国市场上散装茶占据主流,而批发市场、农贸集市、小商贩等销售场景并不规范,与国际品牌的统一形象相去甚远。
这些问题导致了中国茶叶品牌难以像立顿一样实现全球化,尤其是在技术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品牌建设方面,中国茶企仍面临巨大的挑战。
近年来,随着资本的涌入,部分中国茶企也开始逐步进行产业化和品牌化运作,融资金额不断增加。像八马茶业这样的传统茶企也在积极向资本市场迈进,但整体而言,中国茶企的资本化程度依然较低。许多茶企对资本运作的渴望不强,且由于茶叶产品的非标准化、毛利率的波动,传统茶企难以满足资本市场的需求。
相比之下,新式茶饮品牌如奈雪的茶、喜茶等,通过创新的茶叶萃取技术和融合新鲜水果、鲜奶等元素,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,也因此获得了资本的关注。然而,这些新式茶饮品牌并未实现盈利,反而面临着不少经营上的困难,包括闭店、降薪、裁员等问题。
总的来说,尽管中国茶企在技术创新和资本化方面已开始发力,但距离真正的突破和国际化仍然任重而道远。中国茶叶行业的未来,依然需要更多在技术、品牌建设和资本运作上的努力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